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发布时间:2025-09-24 11:49:39 | 次浏览
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内,一位身形修长的东方青年正专注地翻阅着经济学文献,窗外阳光透过哥特式拱窗,在他棱角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斑驳光影,若不是那双特殊的手部肌肉线条,很少有人会将他与世界级击剑运动员联系起来。
他就是费若秋——曾经的法国击剑联赛明星选手,如今的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研究生,这位年仅24岁的中国籍运动员,在职业生涯巅峰期选择暂别赛场,远渡重洋开启求学之路。
2023年5月,法国圣莫尔击剑俱乐部突然宣布主力队员费若秋将暂时离队,这一消息在当地体育界引起不小震动,当时费若秋刚获得法国击剑联赛最佳外援称号,并帮助俱乐部夺得团体亚军,个人排名跻身欧洲前二十。
"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上升期选择离开。"费若秋坐在哥大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,手指轻轻转动着咖啡杯,"答案很简单:击剑教会我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进攻,而是知道何时应该退一步重新审视战局。"
这位出生于江苏南京的运动员,15岁独自赴法接受专业训练,在语言不通的环境下一步步成长为职业选手。"那段时间很艰难,但也很宝贵,每天早晨6点起床训练,下午学习语言和文化课程,晚上还要加练体能,正是这种经历让我相信,人能够通过努力超越自我限制。"
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过程堪比一场高水平比赛,费若秋白天坚持训练,晚上挑灯夜战准备申请材料和考试。"托福和GRE对非英语母语者本来就不容易,更何况我还要同时保持竞技状态。"
他的个人陈述别具一格,将击剑哲学与学术追求巧妙结合:"击剑运动要求运动员在瞬间做出判断,这需要极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,而经济学研究同样需要在复杂数据中识别规律,做出预测,我相信这两种能力是相通的。"
哥伦比亚大学招生办公室被这位独特申请者打动,体育特长部主任迈克尔·史密斯回忆道:"费若秋的申请材料令人印象深刻,他不仅展示了卓越的运动成就,更表现出极强的学术潜力和清晰的职业规划,我们相信他能够为校园带来多元视角。"
大学生活对费若秋而言是全新的挑战,他选择了经济学与统计学双修,课程负担相当沉重。"第一学期确实很艰难,"他坦言,"微积分和高级统计学需要大量时间投入,而我又不想完全放弃训练。"
为此,他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:早晨5点半起床进行体能训练,上午课程结束后到击剑馆练习技术,晚上图书馆学习到10点。"有时候在课堂上都会不自觉地进行步伐练习,"他笑着说,"特别是遇到难题时,身体会自动进入击剑时的思考状态。"
这种双线作战的付出获得了回报,上学期他获得了3.8的GPA,同时在校际击剑比赛中保持不败纪录。"时间管理是关键,击剑训练其实帮助我提高了学习效率,因为你知道每个时间段都必须全力以赴。"
费若秋的身上体现着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质,中国式的勤奋、法国式的艺术感、美式实用主义在他身上奇妙地结合。
"中国传统文化强调'文武双修',法国教育重视艺术修养,美国则注重创新实践,我很幸运能够体验这三种文化精华。"他认为这种跨文化背景是自己最大的优势。
他的击剑风格也反映了这种融合:"中国教练奠定了我的技术基础,法国教练培养了我的战术思维,而现在美国训练更注重数据分析和科学方法,每种 approach 都有其价值。"
谈及未来,费若秋有清晰规划:完成经济学学位后,他计划继续攻读体育管理博士学位,最终目标是建立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体育交流平台。
"体育是全球通用语言,但不同国家在体育产业运作上存在很大差异,中国体育产业正在快速发展,需要更多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,我希望能够成为中西体育交流的桥梁。"
他特别关注青少年体育发展:"很多年轻运动员面临与我相似的选择:是专注于体育还是兼顾学业?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证明,这两者可以相辅相成,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决定其职业生涯的长度和深度。"
费若秋的独特经历赋予他深刻的人生见解。"击剑如人生,需要平衡进攻与防守、冒险与稳健,有时候直刺是最有效的攻击,但有时需要假动作创造机会,学习也是如此,需要直接面对困难,也需要巧妙寻找解决方法。"
他认为体育训练对学术研究有帮助:"长时间的训练培养了我的耐力和专注力,这对完成繁重的研究任务至关重要,比赛经验则提高了我在压力下工作的能力。"
对于正在追求梦想的年轻人,他的建议是:"不要将自己限制在单一身份中,运动员可以成为学者,艺术家可以成为科学家,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和勇气,愿意走出舒适区尝试新事物。"
在哥伦比亚大学,费若秋已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,同学们不仅佩服他的学术能力,也对他作为职业运动员的经历充满好奇。
经济学教授罗伯特·詹金斯评价道:"费若秋为课堂带来了独特视角,他经常用体育案例解释经济概念,这种跨学科思维很难得,他的表现证明优秀运动员同样可以在学术领域取得成就。"
击剑队教练汤姆·威尔逊则说:"他提升了整个队伍的水平,职业选手的技术和战术意识对业余选手是很好的示范,更重要的是,他展示了如何平衡竞技体育与学术追求。"
虽然目前专注于学业,但费若秋并未放弃重返赛场的计划。"学习经济学实际上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击剑运动,从博弈论角度分析战术选择,从统计数据评估技术效率,这些新视角让我对击剑有了更深理解。"
他计划在完成硕士学位后恢复全职训练,争取代表中国参加2028年奥运会。"那将是我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,长期来看,我希望能够推动击剑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。"
夕阳西下,费若秋背起书包向击剑馆走去,在那个充满历史感的建筑里,他将再次执剑,继续书写一个旅法剑客的哥大求学故事,剑尖划过空气的声音,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勇气、智慧和追求卓越的永恒主题。
在这个强调专业化的时代,费若秋选择了跨界与融合,用自己的经历证明:人生没有标准路线,真正的成功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,在不同领域之间架起桥梁,正如他所说:"剑道与书桌看似遥远,实则相通——都需要专注、策略和持之以恒的努力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