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州体育志校勘完成 尘封体育记忆重焕光彩
发布时间:2025-09-23 11:41:12 | 次浏览
历经两年系统校勘,最新版《徐州体育志》于近日正式完成编纂工作,这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对1995年版《徐州体育志》进行了全面修订和补充,填补了徐州地区近三十年体育史料空白,为研究当地体育发展史提供了权威依据。
本次校勘工作始于2022年初,由徐州市体育局牵头组织,联合地方志办公室、高校历史学者和体育文史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委员会,校勘团队先后查阅档案资料3000余卷,走访老体育工作者127人次,收集历史照片236张,最终形成约60万字的修订稿。
"1995年出版的《徐州体育志》记录了从古代到1994年间的体育发展历程,但近三十年正是徐州体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,急需补充完善。"编委会主任、徐州市体育文史工作室负责人李建国介绍,"此次校勘不仅补充了1995至2022年的内容,还对前志中的错漏进行了修正。"
校勘过程中,工作人员发现了许多珍贵历史资料,其中最具价值的是1986年徐州籍运动员参加第十届亚运会的完整记录,包括此前未被记载的训练日记和比赛照片,这些资料详细记录了当时运动员的备战情况和比赛细节,为研究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第一手材料。
校勘团队还考证了徐州近代体育起源,新确认的资料显示,1905年徐州府中学堂就已开设体操课程,比此前公认的1913年提前了8年,这一发现将徐州现代体育教育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十年。
在民俗体育章节,校勘人员补充了大量地方特色体育项目,包括沛县武术、邳州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记录,其中沛县武术流派传承谱系的完善,为研究中国传统武术流变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与以往不同,本次校勘采用了数字化技术处理史料,所有文字资料都进行了电子化存储,历史照片经过高清扫描和修复,还新增了视频资料索引功能,读者可以通过二维码链接观看历史影像资料,实现了纸质媒体与数字资源的有机结合。
"我们在校勘过程中特别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。"负责数字化工作的王工程师表示,"例如1956年徐州第一届全民运动会的资料,我们不仅整理了文字记录,还修复了当时拍摄的胶片,制作成数字视频资料。"
校勘工作最为繁琐的是史料核实环节,编委会成员张教授举例说:"为了确认一位1950年代打破省纪录的运动员姓名,我们查阅了7个单位的档案,最终在市档案馆找到了当年比赛秩序册,核实了运动员信息。"
在统计数字方面,团队采用交叉验证法,对比档案资料、媒体报道和当事人回忆,确保数据准确性,如徐州运动员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得奖牌数量的统计,经过体育部门、媒体报道和个人收藏的三方比对,最终确定了准确数字。
新版《徐州体育志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,更为当代体育发展提供参考,志书中详细记录了徐州体育设施建设历程、人才培养体系和赛事组织经验,这些都为当前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"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。"徐州市体育局局长表示,"《徐州体育志》的校勘完成,帮助我们系统梳理了体育发展脉络,总结了经验教训,为制定体育发展规划提供了历史依据。"
值得一提的是,校勘工作还促进了体育文物的收集与保护,在校勘过程中发现的若干珍贵体育文物,如1920年的乒乓球拍、1950年代的比赛奖杯等,已被市体育博物馆收藏展出。
《徐州体育志》的校勘完成,也推动了当地体育文史研究热潮,徐州工程学院已计划开设体育文史专业课程,多所高校表示希望与编委会合作开展体育史研究项目。
编委会还计划在明年举办首届徐州体育文化论坛,邀请国内外体育文史专家交流研讨,基于校勘成果的《徐州体育通史》、《徐州体育人物志》等衍生著作也在筹备中。
随着校勘工作的完成,《徐州体育志》将成为国内体育志书编纂的标杆之作,其严谨的学术态度、创新的呈现方式和丰富的史料价值,为其他地区体育志编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,这部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著作,必将为徐州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动力。